• slider image 81
  • slider image 80
:::
管理員 - 廟宇古蹟 | 2017-05-07 | 點閱數: 3037

天后宮(舊祖宮)    

類別:第三級古蹟   創建年代:明末清初    遷建年代:清雍正 3 年( 1725 年)地址:鹿港鎮中山路 430 號

 


鹿港天后宮環景 VR 導覽  (檔案較大,請耐心等候載入。一起來線上感受天后宮的美!)

鹿港天后宮環景 VR 導覽

 

歷史沿革

鹿港天后宮創建於明末清初,原廟位於現址北側,古地名「船仔頭」附近(今三條巷內),奉祀天上聖母媽祖,是早年閩籍的守護神之一。康熙 22 年( 1683 )施琅將軍平台時幕僚藍理恭請湄洲開基媽祖神像,護軍渡海,事平後班師回朝之際,其族侄施啟秉、施世榜為感念媽祖神靈顯赫,恩被黎庶,而懇留聖像於本宮崇祀,為台灣供奉「湄洲開基祖廟」的天上聖母媽祖神像。

康熙 48 年( 1709 )由士紳施世榜開築之施厝圳(後稱八堡圳),歷經 10 年竣工,該圳開發完成後,吸引大批的移民進入彰化平原開墾,鹿港遂成為移民的重鎮。雍正 3 年( 1725 )由施世榜獻地,將媽祖廟遷建至今日現址。地方人士為感念施世榜的善舉,於天后宮右廂廊內供奉其長生祿位。

鹿港天后宮於嘉慶年間稱為「聖母宮」,乾隆 52 年( 1787 )大學士福康安以官帑於鹿港海墘另興建媽祖廟,此乃乾隆皇所敕建的天后宮,為清朝官方所祭祀的廟宇。在鹿港為分辨這二座媽祖廟字,鹿港聖母宮稱為「舊祖宮」,後建之官方媽祖廟則稱為「新祖宮」。

 

嘉慶 19 年( 1814 )舊祖宮廟宇傾頹,泉、廈等八郊及地方士紳相繼捐輸,倡議重修,至嘉慶 20 年( 1815 ) 3 月完成八郊天后宮的重修事八郊宜,目前天后宮內有一「重修鹿溪聖母宮」碑記,為天后宮珍貴史料。天后宮陸續又於同治 13 年( 1874 )、昭和 11 年( 1936 )重修,現今廟貌為昭和 11 年重修完成時所奠定的規模與格局。

民國 48 年媽祖誕辰一千周年,鹿港信士捐資重建後殿,至民國 50 年完成神明的安座。民國 74 年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蹟,民國 81 年成立媽祖文物館,展示、鳳輦與湄洲祖廟贈予鹿港天后宮的相關文物。鹿港天后宮致力於文化活動的推展,民國 86 年香客大樓的落成,更帶動鹿港的觀光人潮。

陳仕賢老師解說天后宮歷史文物↓

天后宮文物展天后宮文物展天后宮文物展天后宮文物展天后宮文物展


建築藝術

  • 鹿港天后宮的建築規模宏偉,廟宇為三進二院格局,分別為前殿(三川殿)、正殿及後殿。三川殿為五開間建築格局,兩旁為八卦門,正門的空間則往內延伸,形成一凹壽的格局,營造出三川殿空間的層次美感。
  • 三川殿的屋頂採用重簷歇山式的造型,在台灣的寺廟中,甚少廟宇前殿使用此類型的屋頂,天后宮的作法相當特別。三川殿的石雕、木雕,雕工精湛,為學界喻為台灣最精緻的作品之一。天后宮精采的石窗透雕,剔地起突的龍虎石雕,精緻的彩繪及棟架上的木雕,皆值得你慢慢地品味匠師的工藝。

 

 

  • 龍虎堵石雕
    三川殿兩旁為龍、虎堵石雕,左邊龍堵以「張僧繇畫龍點睛」為石雕題材,石雕的構圖中張僧繇髻髮背劍,聚精會神的畫龍點睛,前方有一位童子趨前,雙手呈上墨硯,下方並雕有數隻鯉魚,有「魚躍龍門」之勢,象徵「科舉高中」的涵意。
    虎堵的雕刻為「保生大帝醫虎喉」,民間信仰傳說:「有一隻老虎,因吃了一位懷有身孕的婦女,其骨頭哽在虎口,後來求助保生大帝醫治,並答應保生大帝願為其座騎,且不再害人」。天后宮的石雕在匠師巧奪天工的匠藝下,賦予多重的內涵,虎堵石雕的上方有一位童子做打虎狀,讓人聯想到「楊香打虎」的故事。

石雕


石雕
石雕石雕石雕石雕
  • 門神彩繪
    民國 43 年三川殿門神由郭新林繪製,正門門神手持鉞斧,柄上有「中華民國甲午夏  大阪市郭棟敬謝   鹿溪郭新林繪」的落款。龍邊的門神為太監,手捧香爐與牡丹花,虎邊的門神為宮女,手持燈與果,「香、花、燈、果」為祭祀的四種基本物品。三川殿的門神,其面貌、姿態、服飾等筆法,充份展現新林師的彩繪風格。

 

  • 壁畫,三川殿內兩旁灰牆上「伯牙學琴」及「李鐵拐臥禪」分別由柯煥章及鹿港書畫名家黃天素所繪製,是鹿港現存最大的灰牆壁畫作品。三川殿除了彩繪外,灰壁尚有黃祖輝、施讓甫、陳浚源、王漢英等多位鹿港書法名家的墨跡,而楹聯則為日治時期的文人所撰寫,有伊若先生莊太岳、莊垂勝、羅君藍等人,為天后宮留下豐富的人文資產。
  • 八卦藻井
    三川殿內的八卦藻井是大木匠師樹發師(王樹發)所設計的作品,泉州溪底匠師所做的藻井特色,是以斗栱層層出挑,齊集「頂心明鏡」(即上方的天花板)中間覆以天花板。
    藻井分為兩層,底層八角形的每一邊出二栱,每栱升四斗,以二十四組斗栱組砌而成,呈八卦形往內齊集,此層藻井的每一邊有八仙的人物造型與吊筒,八仙人物的上方分別為四愛「茂叔愛蓮、羲之愛鵝、淵明愛菊、和靖詠梅」與「漁、樵、耕、讀」木雕。
  • 木雕
    三川殿後步口明間處的通樑,分別有獅座及象座的斗座雕刻,上方並有「人生四暢」的木雕作品,「人生四暢」象徵著人生中四件舒暢的事情,分別為「伸腰、掏耳、撚鼻、搔背」。後步口次間的雕刻為「忠、孝、廉、節」,分別為「孔明夜進出師表、狄仁傑望雲思親、楊震辭金、蘇武牧羊」等典故。
  • 正殿神龕上方有雍正皇帝御賜「神昭海表」匾、乾隆皇帝御賜「佑濟昭靈」匾及光緒皇帝御賜「與天同功」匾。此三塊御賜的匾額,其共同的特色為皇帝所落款的印章,皆位於匾額的正中央。
    此外,三川殿有乾隆 52 年( 1787 )大學士福康安所獻「恩霑海國」匾、嘉慶 14 年( 1809 )福建陸路提督許文謨所獻「虔迓靈庥」匾、道光 10 年( 1830 )鹿港理番海防同知王蘭佩所獻「薄海蒙庥」匾等,皆是鹿港天后宮的重要文物。

匾額

牌匾牌匾
  • 神像
    正殿神龕內最大尊的媽祖聖像是「鎮殿媽祖」,為昭和年間天后宮重修時所新塑,此尊媽祖為土塑神像;第二尊媽祖為同治年間重修時天后宮時的鎮殿媽,此尊媽祖為軟身神像,稱為「鎮殿二媽」;位於神龕前方的媽祖神像,則為湄州開基媽祖之二媽。正殿神龕規模宛如一座小寺廟,斗栱出簷、吊筒垂珠,神龕正上方書有「湄洲聖母」的牌匾,前方的龍柱雕刻並有八仙人物裝飾其上,整座神龕更顯得莊嚴肅穆。
    正殿為重簷歇山式的建築,殿宇面寬為三開間格局,前步口有一捲棚造型的木架構建築,做為拜殿的空間,兩側供奉千里眼與順風耳的神像,為媽祖的護法,姿態神韻極為優雅;兩旁並開有二個拱門連接左右廂廊,廂廊內供奉有境主公與註生娘娘。
     

本文相關文字及圖片感謝陳仕賢老師提供。

 

:::

會員登入